贯通日本语

日本历史日本地理城市介绍旅游日本日本料理文化生活风土人情 中日友好

 
 

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日本 >> 其他相关 >> 正文


汽车社会 学美国不如学日本


作者:未知    日本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30
加入本站VIP 日语交流聊天室 日语交流论坛 VIP资料汇总 专业日语人才网



据了解,截至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5356万辆,其中3239万辆为私家用车。而今后,业界人士估计轿车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显然,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构筑一个怎样的汽车社会,是中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假如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美国现有标准,建成一个高度汽车社会,那么即使全世界的石油都提供给中国,也满足不了需求。显然,美国模式不能给中国未来提供一个美好的明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选择另外一个模式呢?笔者认为,日本汽车社会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可供我们今后构筑汽车社会模式参考。

  很久以前笔者就注意到,尽管很多日本人每户平均有1辆以上汽车,但他们使用方式很独特。例如笔者最近读到一份资料,美国乘用车年均行驶距离为1.9万公里,而日本乘用车年均行走距离仅为6000公里。这就是说,美国乘用车均行走距离是日本的3倍。笔者又查到一份资料,说是中国乘用车年均行走距离在2万公里以上,超过美国。

  日本家庭乘用车年均行走距离短,一个原因是众多拥有汽车的工薪族,通勤时利用公共交通而非驾车。他们的这种选择十分自然,乘坐公共交通,能够准时,也可减少疲劳。我们知道,城市轨道交通在能源消耗上,要远远低于轿车。例如从“人/ 公里单位能耗”来看,市区用轿车714千卡、而城铁仅52千卡,即在大城市中,每人消耗的能源,轿车是城铁的13.7倍。从全球环境理性角度看,在大规模、高密度城市中,轨道交通是一个合理选择。

  我们知道,美国自二战后就基本放弃了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当时石油价格的低廉以及汽车价格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但美国城市居住模式是分散型、低密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而日本在战后,却一直不断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在首都圈、大阪-京都-神户圈、名古屋圈等大城市群,建立了地铁、城铁以及公共汽车交叉的交通网络。日本之所以能建立并维持这种模式,是因为日本战后产业集聚日益增加,而人口也随之高度集聚。

  那么,日本汽车社会与公共交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看到,家庭乘用车的利用者主要是农村以及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边远地区的居民。在那些地方,人们才整天以车代步。而在东京,朋友聚会时,那些开车来的,多数是家住边远地区、农村的人。此外,对于城市居民,他们拥有的乘用车,仅仅是休闲玩具,其作用如同一根钓鱼竿。笔者很多朋友,只在节假日,才把家里的车开出去兜风或郊游。这就是说,在日本汽车社会中,汽车与公共交通相辅相成。彼此在不同时空发挥各自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日本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日本:

  • 下一篇日本: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电视剧怪招刺激收视 每集
    日本买烟先看皱纹
    日本专利收支盈余居世界第二
    日本逐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日本:从中回收贵重金属 废弃
    日本考虑以米粉替面粉
    日本开设首家“网吧难民”救
    发达国家中投资市场日本最封
    日本德山坝址公园完工 全年免
    日本就职调查:全日空重回就

    最新推荐
    贯通日本语新社区开通!点击登陆
    招聘赴日工作人员(电气、机械、软件行
    贯通日本语招聘.NET程序员!
    全球领先的日语彩屏电子辞典
    贯通日本语2008年活动预告
    贯通日本语人才站全新改版
    《贯通日本语》杂志第八期成品图片(20
    我们再聚上海! <贯通上海聚会筹备>
    《贯通日本语》日语学习在线视频
    本站人才站网络实名《日语人才》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日语,日本留学,日语人才,日企黄页,日语论坛
    网站推广















    贯通日本语杂志销售代理
     
    网站推广


    设为首页 - 广告服务 - 贯通招聘 - 网站建设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关于本站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07 Kantsu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贯通日本语--网络中心
    信息产业部备案编号:辽ICP备05001529号